碳中和對金屬產業帶來的影響
碳中和的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優化產業結構,二是優化能源機構。優化能源結構指的是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更多的去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能等等。此外,我國能源結構的不合理,不僅僅體現在對煤炭資源的依賴,更體現在能源在區域之間分布的不均勻所帶來的大量運輸所發生的能源損耗。因此,優化產業結構的重心主要為減少高耗能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以及盡可能的減少中間流轉環節等。我們認為,碳中和將對商品市場帶來供給側再現,需求側改革,產業長流程化,成本曲線重塑,制造業的全球再轉移等五大深遠影響。
一、優化產業結構,供給側再現
建筑業、制造業與交通運輸業相互緊密關聯。建筑業需要大量的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等等,以及運輸能耗。而礦山采選、有色與黑色金屬冶煉與延壓加工為能耗較高的制造業,包括粗鋼、電解鋁,含鎳生鐵,銅鉛鋅,水泥等大量使用煤電及使用焦煤焦炭生產的行業。上述提到的高耗能行業均為面臨減產壓力或產量瓶頸壓力。這也是鋼鐵價格與鋁價等其他金屬價格去年四季度以來受到強支撐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日內蒙《關于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任務若干保障措施》政策發布,帶來內蒙地區2021年起不再審批新的電解鋁產能,銅鉛鋅礦企業及電解鋅冶煉廠被要求當年能耗程度不得超過去年同期能耗水平等政策,這意味著產能產量擴張的道路被停滯,引發近期金屬價格再走強。
此外,由于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產量的控制及減少,而能源需求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速度或將低于這類能源的供應,因此面臨著基本面逐漸趨緊的局面,或同樣面臨價格上行風險。
二、優化能源結構,需求側改革
高耗能行業面臨供給側壓力的同時,新的需求增長點在減少碳排放目標和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長的背景下逐漸浮現。太陽能、風能、增建多站融合變電站,輸配電網擴建,新能源汽車等已出現對部分有色金屬帶來需求貢獻并將在今后較長時間段內支撐銅、鋁、鎳、白銀等商品價格。而另一方面,傳統汽車、電瓶車上使用量較大且回收系統日益成熟的鉛則面臨著長期需求下滑的壓力。此外,新能源汽車所要求的汽車輕量化趨勢意味著鋁合金車身對鍍鋅板車身的應用替代趨勢。 三、減少物流能耗,產業或將長流程化
能源與資源在區域之間分布的不均勻所帶來的大量運輸發生大量的能源消耗,體現在原料、冶煉、加工、深加工企業分散帶來跨區域產品運輸。這意味著,為達到碳中和目標,減少中間產品流轉,上游企業生產長流程化或應成為趨勢,如在礦山、港口、或者風能與水能資源充裕的地區建冶煉企業,在冶煉企業附近建金屬材加工企業等。如當前我們看到電解鋁生產企業開始更多的生產鋁棒等其他鋁材,鋅冶煉企業增加鋅合金生產比例,大型銅冶煉企業紛紛擴張銅材生產線等,這些皆有助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及物流能耗。這意味著,金屬庫存將更多的以金屬加工材庫存的形式出現,金屬交易將更多的被金屬加工材交易所代替。
四、成本上行,成本曲線重塑
碳交易市場早在2000年代初就已出現,而國內近年才成立了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即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再市場上交易,買方通過購買獲得二氧化碳減排額。除了碳交易市場之外,碳稅也是促進環境保護,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約束政策之一,并用以彌補碳交易市場的不足。這意味著高能耗產業將需要通過購買碳排放指標的形式來實現減排目標,或者為其超額的二氧化碳排放繳納碳稅。如此一來,企業的生產成本將會上行,并重塑各產業成本曲線,尤其對石化、金屬礦山、重金屬冶煉與延壓加工企業的影響最為深重。成本上行則將支撐商品價格。
五、制造業的全球再轉移
近年來,隨著貿易摩擦及地緣等因素的隱現,以及中國土地、勞動力等勞動要素價格的上升,制造業被動地從中國回流或轉移至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聲音漸強。而隨著國內資源保護與保障,以及環保政策的趨嚴,制造業主動轉移至海外國家的案例也在增加。最典型的前者如國內電解鋁氧化企業紛紛海外尋求鋁土礦資源,后者如中國再生金屬回收及拆解產業逐漸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海外濕法銅及粗煉銅產能增加等等。上世紀70年代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至新興國家,減少本國能源損耗,優化了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帶動了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未來中國以及其他制造業成熟國家為了實現碳中目標,或再一次引發全球產業轉移潮流。這對金屬價格的影響將是,全球產能不變,全球需求增長,貿易流發生轉變。
綜上,碳中和將對商品市場帶來供給側再現,需求側改革,產業長流程化,成本曲線重塑,制造業的全球再轉移等五大深遠影響。對于金屬而言,成本曲線重塑意味著大多數金屬價格重心的上移,供給側再現和需求側改革將對不同商品強弱關系產生影響,如鋁將成為最受益金屬,而鉛則面臨著再生原料供應和需求瓶頸的雙重壓制。因此,為我們帶來的配置邏輯為,面臨產出瓶頸的及需求增加的品種有望走強,而增產及需求下滑的商品則易于走弱。減少物流能耗所帶來的產業長流程化引發企業盈利格局和行業格局的轉變,最后,制造業的全球再轉移將再一次影響全球貿易流和全球經濟增長。